close
圕
一個囗中間一個書本的書,這個字你會唸嗎?
其實「圕」唸做「圖書館」,一個字有三個音,平常相當少見,教育部舉辦的第一屆的金圖書館獎頒獎典禮上,結果這個字考倒了許多人,就連教育部長鄭瑞城都坦承不會唸,連忙查字典惡補。
唸做「圖書館」的「圕」,一個字有三個讀音,有一說這個字是毛澤東為了簡易自創出來的,但專家說搞錯了,這個字是民國初年圖書館學家杜定友所創的。
而且這樣寫還可以省筆劃,光寫「圖書館」3個字就要41畫,但如今相同的意思只要13畫,足足省了28畫。
台師大老師陳廖安說,「囗代表圖書館的範圍,『圕』當初設定就是圖書館的意思,若是圕字下面少掉一橫,這個字就唸做『圖書』。」
但讓人不知道怎麼念的字還不只這個字,其實還有許多罕見字,一樣讓人看了霧煞煞,像是這個上頭有穴、裡邊有變的上半部,左右還有馬長月等筆劃超多,其實這個唸做ㄅ一ㄢˋ,是麵食的意思,還是陜西地方自創字。其他還有一些像鬼畫符的字,不僅筆劃難寫,平常也少見,會唸的人更是寥寥可數。
(新聞來源:東森新聞記者徐敬芸、鄭偉宏)
http://tw.news.yahoo.com/article/url/d/a/090319/17/1gc7d.html
aia - 20.03.2009 補充:
參考: http://www.zdic.net/zd/zi/ZdicE5Zdic9CZdic95.htm
==================================================
“圕”字怎麼念?什麼意思?誰造的?
“圕”字現在很少人認識,但是之前卻是風靡一時。此字讀音獨特,雖然是一個字,但是要讀三個音,即“圖書館”。它的意思也就是“圖書館”。
關於“圕”字,有兩種流行的看法,一是認為“圕”字是“極生僻”的字,因此不是近人新造;又有說這個字只是圖書館協會的標誌,而非漢字。但是,《文匯讀書週報》曾經刊文道出原委,原來“圕”就是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先生發明的。
民國十三年,杜定友先生以“圖書館”三字筆畫繁多書寫不便,乃創“圕”代之,讀音仍依“tushuguan”。民國十五年七月,杜定友赴日旅行,曾與日本同仁語及此字,大受彼邦人士讚許。其時日本圖書館界正欲創辦一份圖書館雜誌,刊名即決定採用“圕”。杜定友收到《圕》雜誌第一期後,對該期所有文章中“圕”字的使用情況加以統計,結論是:該刊40頁,用“圕”字436次,如用舊例則須用1308字。
民國十八年一月二十八日,中華圖書館協會第一次年會在南京金陵大學召開,會議一共收到提案一百七十余件,包括杜定友提出的“採用‘圕’新字案”,此議案在翌日的行政組決議通過。中華圖書館協會七月三十日致函各圖書館,就“採訪與流通”等諸事項發佈指示,其中要求各地圖書館廣泛使用“圕”字,稱:“又‘圕’字為圖書館三字之縮寫于圖書館界同人事務上至為經濟便利已經大會議決通過亦望廣為應用。”而且該公文已將“圖書館”三字由“圕”代替。不過,國內最早使用此字的報刊,當為上海的《申報》。《申報》于當年二月二日報道中華圖協第一次年會消息時,文中已夾雜使用“圕”字。從此,“圕”在文化學術界開始流行。
杜定友生於1898年,卒于1967年(又是文革)。在中國圖書館學界與劉國均先生有“南杜北劉”之稱。他生在上海,少年在南洋公學讀書,民國七年于南洋大學附中畢業前夕,正逢南洋大學新建圖書館,校長唐文治派他到菲律賓大學學習圖書館學專業。因此,杜定友成為上海留學海外攻讀圖書館學的第一人。民國十年杜定友以優異成績提前一年畢業,在上海、廣州兩地從事圖書館事業長達五十年,歷任廣東省立圖書館館長、復旦大學圖書館主任、南洋大學圖書館主任、中山大學圖書館主任、上海市立圖書館籌備處副主任、廣東省文獻館主任等職。
作為著名圖書館學家,杜定友一生當然不止是造了這麼一個字。他在中國圖書館事業上屢有創新與貢獻,他編的圖書分類法,在民國時期與王雲五、劉國鈞二人所編的分類法並行於世,為圖書館界最流行的三部分類法之一。他還發明過《漢字形位排檢法》(1932年),並提出了“字根”的學說,比照分析幾千個漢字,抽出五百多個字根。遺憾的是,當人們在電腦時代用字根(又叫部件、字元)方法攻克了漢字資訊處理難題的時候,很多電腦類的書籍都將這一貢獻“封”給了電腦資訊處理的研究者,而已無人再重提杜定友了。(文/上書房行走)
資料來源: 星島文化 - http://www.singtaonet.com/culture/splend/t20060421_196261.html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