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48年無魚可吃?邵廣昭敲海洋警鐘
環保達人系列專訪(5)(中央社記者唐筱恬台北16日電)魚類即將在2048年滅絕,你能想像嗎?紀錄片「魚線的盡頭」敲響海洋資源警鐘,學者邵廣昭更進一步為此開設講座,呼籲人類重視海洋版「不願面對的真相」。
就在人們還在大口享受山珍「海味」的同時,科學研究大膽預言,魚類2048年將從海洋消失。紀錄片「魚線的盡頭」(The End of the Line)提醒,只要人類持續過度漁撈,魚類終將滅絕。
「魚線的盡頭」改編自英國記者查爾斯.克勞福(Charles Clover)著作,由導演魯伯特.莫瑞(RupertMurray)拍成紀錄片,猶如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魚線的盡頭」紀錄片中「魚在船上死命掙扎,人們卻大口把新鮮生魚片往嘴裡送」,饕客們渾然不知,下一代子孫可能再也無法享受同樣的美味。
「魚線的盡頭」告訴我們,「延繩釣魚線的總長,可以繞地球 550圈,全球最大的拖網開口能裝得下13部747飛機」。隨著漁撈技術進步,大型流網就能將整群的黑鮪魚一網打盡。
3月18日,在華盛頓公約組織「禁止跨國交易大西洋黑鮪」的提案,多數會員國投下反對票,讓日本等捕鮪國和愛吃黑鮪的饕客鬆一口氣;卻也讓大西洋中的黑鮪再陷瀕死困境。
不僅國際,台灣也有關注海洋生態的呼聲。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執行長邵廣昭,長期深耕海洋保護運動,帶領實驗室團隊製作「台灣魚類資料庫」,吸引50多萬人點閱;在學術研究之餘,更不辭辛勞在台灣各地開設環境講座,堅信從「教育扎根」推行環保意識。
全球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GBIF),2009年在哥本哈根舉辦氣候變遷對海洋生態衝擊的科學研討會,邵廣昭在會中看到「魚線的盡頭」中鮪魚被大型流網捕捉的畫面,深受震撼;有感於自己推廣魚類環保這麼久,許多人總在台下睡著,「還不如給大家看影片比較快」。
邵廣昭開始與英國製片公司洽談播映權,翻譯成中文,在中研院舉辦的生物研討會首播;果然獲得生物學術界的廣大共鳴,紛紛要求出借紀錄片。
面對各界迴響,邵廣昭站上推動環保意識的浪頭,向英國製片公司爭取台灣教育推廣權。他以「台灣是漁業大國,更應該正視海洋生物瀕臨絕種的問題」為由,成功說服英國片商,讓紀錄片順利飄洋過海來台灣。
起初,紀錄片提供團體播放的資訊,只刊登在邵廣昭實驗室建立的「台灣魚類資料庫」網站上;經媒體報導之後,學校、保育團體等詢問的訊息如雪花般飛來,邵廣昭直說「比我出去演講還有效」。
各界迴響熱烈,邵廣昭開始為「魚線的盡頭」開設講座,揭開海底世界的謎團。他認為,紀錄片開啟眾人的海洋環保意識,但海洋保育要有成效,還是得靠政府、漁民、消費者三方的努力。
各地方政府不時打出鮪魚季、曼波魚季等活動旗幟,皆偏重海鮮文化的倡導。邵廣昭建議應效法歐洲行之已久的「生態標章」認證,調查台灣養殖漁獲、產量變化,列出那些魚類不能吃,進化為推動「環保海鮮指南」。
邵廣昭說,研究指出,全世界已有 75%的商業漁獲族群瀕臨崩潰。為避免過度捕撈造成魚類減產,應提倡「慢漁運動」,包括縮減漁船數量、減少捕魚時間、淘汰三層流刺網、底拖網、炸魚等漁法;或改用較大網目的漁網,讓小魚有機會成為漏網之魚,在海洋繼續成長。
「魚線的盡頭」紀錄片在各界發酵,短短1個月內,就有1萬多人上網搜尋「魚線的盡頭」關鍵字。來自各方的熱烈迴響,讓站在海洋保育前線的邵廣昭,更有啟動環保續航的勇氣與動力。990416
留言列表